棋心算之简单的连照杀局18一骑困魏

2021-01-23来源:棋国象棋博物馆

在战争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本质上说,胜利一方必定在某一阶段集齐了全部“制胜法宝”,在局部,客观上一定形成了绝对的“以多打少”。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和与此对应的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军事优势是多方面的。兵圣孙武认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西方近代军事思想家约米尼认为:“战争实在是一幕伟大的戏剧,有一千种精神与物质的因素,都与它有关系。”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认为,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以及主观指导能力等因素;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又加上了战争性质和国际援助两个因素,并强调战争的胜利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战争看成一个函数,则战争因素就是诸多变量,只有当所有变量满足,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所以所有的完美胜利都可以称为“巧胜”。特别是当以强对弱时,胜而不利是完全不及格,拙胜、惨胜只能算及格,胜得快、胜得巧、胜得划算,并实现军事胜利与政治胜利的统一,才是以强对弱制胜的最高境界。

象战中的巧胜,必须有“每一着都要正确”的精确,除了这一“最巧妙“的结果,其它结果都可以视为”失败“。或者说,本来有最正确的结果,却走出了平庸的结局,这就是失败。象战双方,除了有”先行“、”后走“之外,起点完全一样,象战的过程就是”先为不可胜(不可战胜)“,然后”以待敌之可胜“,就是做强自己,时刻关注敌方形势,一旦出现”可胜局面“,敏锐抓住。抓住了,就是”巧胜“;抓不住,就是平庸,能赢的你赢不下,结果不得而知。优势是具有时间性的,放在战争或战役战斗发生发展的时间轴上,不难看出,开局优势并不等同于最终胜势。战机稍纵即逝,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现在说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里包含了多少刻苦的训练、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等待,或许还有其它更多变量。带点哲学味来说,”功“是量变,”小功“小量变,”大功“大量变,但再大的”功“也不是”成“,因为”成“是质变,只有”量变“超过阈值,才突破成为”质变“,是为”功到自然成“。象战的每一”最正确儿一步“都是”小功“,也是全部”小功“叠加,方有”巧胜之成“。

《一骑困魏》

局势如上,对于红方指挥员而言,因为红方有一马、一炮、一兵三个攻击子,符合”三子归边“的胜棋要求;同时红方后方还有红帅的支持,红方帅占六路且”露脸“,因此能遥制黑将不能走到黑方的4路。”三子归边“基本配置健全,尚有红帅助阵,如何没有很强的”自信心“?这棋红方一定能赢!

红方第一攻有二,心算后发现,炮五平四,黑将回宫,万事大吉,这等于拱手将可见的胜利让出;如果第一攻是动兵呢?红方有两种攻击法,兵三平四或兵三进一。兵三平四,黑将吃兵有闷宫,只好回中;红方当然不能让黑将这么容易逃脱,下边如何攻击?跳开马用炮攻击?攻击完了还有后续手段吗?这一思路下去,走进”断将“死胡同,再回头看用兵的攻击,没有它法,只有兵四进一叫将,因为红帅封锁住六(4)路,于是老将只有再出宫。此时,再考虑对黑将的攻击,或用炮,或用马,终于你会发现,马五进四叫将,因为红方中路有红炮封锁,黑将只好将6进1,闷宫形已成!炮五平四一步闷杀!

最后再心算兵三进一,看看是否还有更巧的着法。你会发现,或许兵三进一和兵三平四效果一样,设局者为什么这样制作?我们再给黑方添一个车,你的攻击思路是不是更容易了?

变形

中国历史上,有好多国名为”魏“的国家。第一个魏国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周天子分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将”(周)王族“封在山西芮城北部,因为那里地势雄伟,地处中原腹地,当地以魏的本义“高大、雄伟”来称呼这里,所以就叫做魏国。

进入战国时代后,晋国比较强大。公元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因为魏的历史悠久,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随着毕万后代的做大,最后三家分晋,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是第二个”魏国“。

东汉末年,曹操攻取河北后,以邺城为大本营,邺城曾是战国魏国的陪都。以曹操的战功,曹操被东汉朝廷封为”魏王“。 后来,曹丕篡国后,于是以”魏“为国号,也可以称为”曹魏“。

第四个魏国是冉魏。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政权,因为其都城也在邺城,故其名也是是延续以邺为魏的传统,史家称之为”冉魏“。

第五个魏国就是拓跋魏,在中国历史上也叫作北魏。魏道武帝的祖先拓跋猗卢曾受晋封为“代公”,后晋号“代王”,取其所处的代北之地。道武帝称帝后,接受汉臣建议,改国号为“魏”。在北魏一代,始终有并用“大代”、“大魏”的现象,但两个国号具有不同意涵,“代”代表着拓跋部起家的代北之地及草原传统,而“魏”具有更强的继承华夏正统的意义。

在拓跋魏后期,随着皇权的分散,后代纷争不断,所以出现了西魏、东魏等等国家。而在唐朝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魏国,这就是瓦岗军李密的魏国。李密的曾祖父、西魏大将李弼死后追封的魏国公爵位,所以李密也将自己的政权叫做魏国。

一个”魏国“的名词,几朝几代纷争。这完成最好一击的”一骑“,到底是哪个灭亡”魏国“的豪雄?你猜猜。

转自 知乎 麒麟传人 侵删


查看手机站
135 1035 198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