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来源:棋国象棋博物馆
原则上说,做杀方最好形成绝对的“三子归边”。A计划当然是二子即可做杀,第三子做预备队,抵消对方的干扰子力;而B计划,则是当二子做杀不成,再换另一套二子做杀。通常情况下,二子做杀不成,也要为后期的另二子做杀创造条件。所以有时候A计划就是弃子方案,比如引敌入我方埋伏圈,引导敌人的“向导”就是弃子。而B计划更是高要求,一击不中,再一击不中,敌方哪能给你那么多的机会。
特别是当敌方有干扰项,此时进攻方就应该使用预备队,甚至必须准备出“第二预备队”,保证“三子归边”的局部绝对优势。所以做杀就是一种综合考虑,特别是对方的干扰项比较强大,做杀一方就应该提高进攻的效率。于是就有了“双将杀”,因为敌方也有解杀的操作,其防守子力越强,解杀的能力越大。“双将杀”是一着走出两杀的攻击方法,纵使敌方防守子子力强悍,也不能解除两杀,这样才能做杀成功。
局势如上,黑方有两杀,动则无解,所以红方必然步步叫将,不能“断将”。比较容易的情况是,黑车如果不能参与防守,则红方很容易做出连照杀,因为步步叫将,第一攻如果弃兵,无非平兵和进兵两路攻法,心算之后你会发现,劳而无功;所以最后只有红方边马发动第一波攻击,马一进三叫将,如果黑车不参与防守,只有落士,黑方落士之后,红方仍然不能弃兵,因为弃兵后很容易断将,于是红方只有平中炮叫将,黑方支起右士,则红方走马出现闷宫杀;黑方飞开中象,则仍有红方退马闷杀。而现在黑车能防守,红方成杀的难度加大,“一车十子寒”,进攻者必须考虑这个相当于“十子”的大车的存在。
红方不能盲动,不能随随便便弃子,所以第一攻仍然是进马叫将。此时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路黑方“无车”的杀法,所以黑方只有退车防守。因为黑车随红马的行动可退可进,红方要避免黑方的“解杀还杀”,于是得想办法让黑车无法离开。所以不能动马,只能动兵。而这个肋道上的兵,只有两种走法,或下底叫将,黑方落士,红方或退马叫将,或平中炮叫将,黑将高起,马、炮基本没有杀棋了;所以又剩下了“华山一条道”,红方只有兵四平五叫将,因为有红马的加持,黑方只有两种应法:士4进5,则马三退四,出现双杀,黑方只能解其一,所以必败;黑方出将,则红方仍有退马双将,因为是双杀,所以二杀必有其一。
于是红方有两路杀法:一、黑车不参与防守,则有马一进三,士5退6;炮四平五,象5进7(或士4进5,则红方马三退二成杀);马三退二也成杀。二黑车参与防守,马一进三,车8退8;兵四平五,士4进5(将5平6,马三退四双将杀);马三退四,双将杀。
“两地关心”一词来自明代学者方孝孺的《无题》诗其三。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年间,因大臣推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但因治国思想不合,洪武皇帝将他礼送回乡。后来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明朝第一任蜀王)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王的儿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朱椿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到朱允炆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后来燕王朱棣篡位,逼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严词拒绝,宁“诛灭九族”而不改,惨遭朱棣“诛灭十族”,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忠良悲剧。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燕王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但最后还是大开杀戒……
像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样,方孝孺仕于朝廷,还是有回归山林之想。他想起自己的长兄和幼子,曾经动情的写诗言志,“伯兄海上思相见,幼子山南忆别离。两地关心归未得,夜看云汉立多时。”记得苏轼也常常有这样的“两地关心”,自己和老父亲住在一起,可是时常想念远在眉山的母亲和别处做官的弟弟。他写给弟弟的词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造残局的人想到红马一着两杀,红方两处兵马关注黑将;而黑方之车虽然被强行拉回,既要参与防守,又何尝不想进车底线,一击成功呢?都是“两地关心”。
转自 知乎 麒麟传人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