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心算之简单的连照杀局6倚闾望子

2021-01-23来源:棋国象棋博物馆

在象战的每一阶段,都应该仔细审棋,这是一种正确的应对态度,正确地认识对手,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开局交手,就应该阅读对手的棋路,争取每一步都能料敌之先,或故意顺着对手的思路设置反击手段,或后发而先止让对手徒劳无功,而待对手因受挫而走出疑问手时,抓住其漏洞,反先夺势,得子占势,最后将优势转化为胜势,直至胜局。

对于普通下棋的人而言,有许多人认为高手也不过尔尔,最初走的那些路数“千篇一律”,那为什么后来高手赢棋了呢?不想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浪走一步,被高手抓住漏洞,穷追猛打,终于败下阵来,犹自觉得自己和高手“就差一步”。实际上每一步都会有细小的差异,每一步也都会释放出其所特有的含义,平常人不察,所以最常见的就是开头走得快,以后走得越来越慢,该审棋的时候没看好,一旦自己看好了的时候,是知道自己不行了……所以下棋是一个每一步都要仔细审棋的过程,即使到了形成看似“杀棋”的时候,都有“临杀勿急”的警告,许多时候就是审棋不严,漏算对手的“最正确一步”。而杀棋时往往会使用“弃子”做杀,甚至“连弃大子”,此时漏算,往往给自己带来灾难性后果。最打脸的莫过于对手故意示弱,而你托大轻敌,输棋丢脸。

《倚闾望子》

“倚闾望子”一局当然也是排局体例,实战局不会出现“两杀不杀”的机会。之所以排成如此的局面,就是要激发出红方最强的反击力。当你这种情况下赢棋后,一定会有反思:就是这样的棋,只要走出最正确的应法,竟然也能赢棋,那么实战中为什么常常走不出这样的杀法呢?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此意。开局时大家一样,兵强马壮,子力齐全,你感觉不到对方的优势,你也认为对方没有优势;中局时即便丢子,你也认为你能勉力媾和;甚至残局时对方只是多一兵(卒)取胜,你也认为不过如此。你从来没有感觉到下一步就要被“杀棋”的危机,所以没有走出“最正确的一步”,就是这些不是最正确的着法,令你逐渐失去小子、失去大子、失去先手、形成败势,直至输棋。

那开局就是残局呢?你必须认识到你仍有能力,双车、一炮、一马,老帅也没被遮蔽,这都是你的反击资本。那么红棋第一攻由哪一子发起?只有前方的六路肋车、三路炮、二路马,肋车叫将,或下底叫将,或平车杀士,很容易使黑方形势更加松透,如同给黑将松绑,何谈杀棋?二路马可卧槽、可挂角,但黑方均有黑马能蹩马脚。所以只有红炮能进行第一攻,炮三进五,只此一手。因为是闷宫,黑方只有落象解杀。如果棋感敏锐,你就会感觉到,中间“层数”减少,更容易击穿,红帅的作用可能就会显现。如此,红马的叫将,不管是卧槽还是挂角,黑方有且只有4路马可用于阻杀,一旦此马退防蹩马脚,红方就有前车进一强杀的大棋,因为中路有“对面笑”棋形了。行棋至此,你笑了没?

在中国历史上,周公旦是一个制定各种制度的“集大成者”。关于城镇,中国古代的规划就已经有固定的形制,《周礼·大司徒》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而以二十五家为一闾,以院墙围之,形成一个封闭独立单位,而在院墙一处设置两门,用于防卫,最外一门成为“闾门”,二道门则称为“阎门”。战国时齐国有一位王孙贾,年十五,侍奉齐闵(湣)王。这时燕国大军在乐毅的率领下打进国都,闵王逃跑。不久,楚国大将淖(音闹)齿奉楚之命率军救齐,被齐闵(湣)王任命为齐国丞相。后来淖齿居心险恶,杀了齐湣王,欲与燕国共分齐地。王孙贾回到家里,他的母亲对他说:“你早出晚归,我就倚着家门盼望你回来(倚门而望),等到晚上你还未归,我就倚着闾门盼望你回来(倚闾而望)。(倚门而望,那是自己一家的亲情;倚闾而望,那是因为你侍奉大王,为国工作,所以母亲感到骄傲)你的工作是为国工作、侍奉大王,而大王被杀了,你还有脸回来吗?”王孙贾于是走到市场上,跟大家说:“淖齿在齐国作乱,杀了我们的国王,谁跟我去讨伐淖齿的,就脱下右边的衣袖!”市场上跟随去的有四百人,都去讨伐淖齿,终于杀掉了淖齿。“倚闾望子”本义是母亲对子女的深沉的爱,更是延伸出对国家的大爱,母亲激励儿子献身报国,这是一种看似朴素实则高尚的深明大义。

本局也有一定的杀形可寻,两车封住肋道,本身就是“制将”。当对方没有“侍卫”时,红方很容易形成双车错杀;如果黑将“侍卫”俱在,本来就应该考虑消除“侍卫”。当“侍卫之臣”不在或失职,红方连自己的红帅都能起作用,赢棋也是必然。

转自 知乎 麒麟传人 侵删



查看手机站
135 1035 198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