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

2021-01-23来源:棋国象棋博物馆

经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行棋的次序无所谓,用轻率的口吻说,怎么走都行。但中国象棋是在短时间内制定方略的学问,事关通盘考虑用人(用子),因为是两军对垒,先摆出堂堂之阵,以己方之“不可胜(不能被击败)”,静候对方露出破绽,以奇胜。

中国象棋的最强子是车,迅速直行,控制点位极多,所有有时候两个车就能做出精妙的杀棋,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方一般会重点盯防大车。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象棋中的杀势,往往从异常中来。帅(将)在各种子力的攻击下进退失据、流离失所,帅(将)不安位,导致四面受敌,最终殒命。

两个红车的攻击次序不可颠倒,如果先动三路车,黑将可以一路爬楼到三楼,你的分析是,爬到三楼后为什么攻击失败?

考察一个棋手的算度,要综合考虑己方各棋子的作用,对方各棋子的作用。如上形势,如果先动三路车,车三进二,黑将将6进1;车二进九,将6进1。在脑子中考虑一下黑将到了最高处,突然有了救驾的棋子,因为黑将不期然成了黑炮的炮架,这时再用车将军,黑炮发挥作用。如果硬要将军,则必失一车,红方最终因为少子无杀而败下阵来。

现在我们再引申一种相同的二子组成的特殊杀法,重炮杀。炮(砲)的攻击,需要炮架,如果一方炮(砲)的炮架还是炮(砲),就相当于射程大增,攻击过程中双炮(砲)开动,不停相互利用,“隔山狂打”,直捣黄龙。

红炮后炮五进进三打卒,黑方被红炮照将,只好落象。则又出现刚才形同的局面。此时红炮则轰象,黑将如何?

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趣的现象,重炮的进攻,是两个炮(砲)循环当后炮(砲),后炮(砲)以前炮(砲)为炮架,延伸射程。

十六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发明了一种常用于战舰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被中国人称为红夷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引进欧洲的长款纺锤形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福建渔民在中国海域沉没的英国军舰里打捞的舰炮,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之一就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明朝的红夷大炮则是从被当作海盗倭寇击沉的小股荷兰舰队里打捞上来的荷兰舰炮,或是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地铸炮的工匠带来的“吕宋炮”(两者均属于西班牙式纺锤形加农火炮)。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据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半年左右,因病驾崩,有人关联到红衣大炮的威力。金庸先生所写的《袁崇焕传》中,拿来作为袁崇焕的战功之一。现代历史研究者认为有作战失败的影响,更多的,则是一位接近七十的老者,身心疲惫,劳累致死。

重炮杀法的形成,有时需要奇思妙想,也总是提醒下棋的人,只要“三子归边”到位,找出正确的攻击次序,巧妙运筹,必能有所斩获。

两局典型重炮阵势,摆到你的面前,心算最好。如果能力尚欠缺,摆开棋盘研究。

《适情雅趣》“凿壁偷光”
《适情雅趣》“妙振兵铃”

棋势如上,一群火红一片,每局均有大炮(砲)两门,有道是“戏法人人都会,各有巧妙不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自 知乎 麒麟传人

查看手机站
135 1035 1984
TOP